可别说这是怪问,我还真是认真的。上中学时,学校就曾就怎样读书开展讨论,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对此至今记忆犹新。怎么理解?死读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读死书:没弄清个是非曲直,读完了也忘了;读书死:抱残守缺、断章取义乃至邯郸学步,把自己给弄丢了。
那么,该如何读书?“弃死求活,弃粗取精”是一答案。毛主席活读马列,创立自己的学说,建立丰功伟绩,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习总书记博古通今,觅得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读圣贤书是古人的最爱。孔夫子孜孜不倦,“学而时习之”“朝闻道,夕死可也”,终成就千古国学。王勃读出“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范仲淹读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文天祥读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激昂。鲁迅先生读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诚恳。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吴运铎成了中国的“保尔”。新四军、八路军高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慷慨献身,解救了一个濒临最危险关头的民族。志愿军踏着“雄赳赳,气昂昂”的节拍,义无反顾和武装到牙齿的美帝野心狼做殊死搏斗,前赴后继,杀出军威、国威……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与司马懿等你来我往,把《孙子兵法》演绎到极致。孟子告诉我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是得地利的孙权、得人和的刘备却输给了得天时的曹操,它则说明真理有时是相对的、辩证的。《水浒传》告诉我们官逼民反,造反有理,但必须以正理为旗帜:替天行道。有了它,五湖四海异姓兄弟,也能攥成一个拳头;旗帜倒了,神仙也回天乏术。《红楼梦》借一个家族的兴衰,告诉我们成由勤俭败由奢,一群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麻雀是没有事业的,再大的家业在他们手里也不过是海市蜃楼。《金瓶梅》历来被认为是淫书,刘心武却从中读出31个谜题,并愿为“奇书”摘“淫帽”。《西游记》告诉我们真经十分难得,但只要虔诚,虽历尽千辛万苦,也能到达胜利的彼岸。都是同路人,但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三藏一心向佛,义无反顾,成了旃檀功德佛;孙悟空改邪归正,心无旁骛,全始全终,成了斗战胜佛;沙僧本事最小,但勤勤恳恳,诚敬迦持,成了金身罗汉;猪八戒见美女就心猿意马,又懒又馋,只好去扫人家吃剩的——净坛使者!笔者在生活中有见到一些例子,比如儿子沉迷武侠小说。其实,对于《七剑下天山》中的第一剑凌末风是怎么练成的,他一头雾水。他哪知道,凌末风历经生生死死,17年练成天山第一剑,比没有生命风险、普遍只有养尊处优的从小学到大学学程还多一年。老太婆《还珠格格》那样的言情剧放一百次,但语言却没有太大提升。唯小女儿是个例外,从小养成思考习惯,从事教书之余,每读一本书都有一篇颇有见地的评论,还结集出书。
显然,人生就是一本厚厚的书。读与学是生活的常态,也是一次次的取舍过程。每当太阳升起,不管你是否下意识,都得面对又一次新的生活取舍。取什么、舍什么,全在一念之间。面对五光十色的人生,虽不必人人都读成圣人,但千万别读成“书篦子”——你见过篦子吗?它梳顺了毛发,自己留下的全是脏兮兮、粘乎乎的污秽。(谢天心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