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洲,你拍的那张女工委送温暖的相片送的应该不是棉袄,你再问清楚一下。”12月14日上午9点多,我突然接到报社陈老师打来的电话。
经过向劳工部门了解,我得知那张照片里送的确实不是棉袄,而是棉衣。
这张照片是我12月9日拍的。当时拍的时候听大家在说送温暖、送棉袄之类的话,投稿时我就很自然地写上了送棉袄。为了核实相片与文字的内容,陈老师还特意打电话给我。我对编辑老师的负责与细心十分敬佩,同时也对自己的粗心感到内疚。
前一阵子,还有一件与投稿相关的事使我对自己的粗心也感到内疚。
11月27日,在寄《下井太“勤快”作假露了馅》这篇稿件时,因为打字时没注意,文章里的几处“那位管理员”都被我打成了“那么管理员”。
寄完稿件后的第二天,当我再次看这篇稿件时,我发现了文章里的错别字。原先我准备修改后重发稿件,但后来又想,报社的编辑老师们对稿件把关都那么严,我就没有再修改了。
在12月8日这篇稿件发表时,林老师就把我打错的字都给改了。这篇稿件发表后,我认真地反思了一下,对自己写稿不认真和发现错别字后没有及时修改而后悔。
作为基层通讯员,大家每写一篇稿件都很不容易,但如果因为自己的粗心而犯了一些“低级错误”,则是很不应该的,这么做有可能会
增加编辑老师们的工作量。因此,我们每位通讯员写稿时一定要注意每个细节,以提高上稿率,不让稿件的“美玉”出现“微瑕”。
(陈思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