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有孩子,任凭我有再强的联想,也无法编织一起生活的场景。在我看来,难于驾驭多过贴心小棉袄的感受吧!毕竟面对一个带着出厂设置的小家伙,不听指令的同时,维护费用还昂贵,好不容易熬过了漫长的完善周期,却和别人组成了家庭。然而,直到我亲身经历小家伙诞生的那一瞬间,才发现这些不过是我带着有色眼镜的偏见,对于孩子,陪伴成长的时光远比计较得失意义更为重大。
近来有幸见证生命的诞生,旁观大侄子依偎在堂哥怀里,小手紧紧拽着衣袖不放,那一刻纵然是腊月寒冬,温情也足以让冰雪消融。于是乎我开始思考,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男子汉面对在自己肩上“屁滚尿流”的小东西依然呵护宠溺?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母亲在怀胎十月的艰难旅程中不断前行?
我想不仅是父母的爱,孩子本身寄托的情义也至关重要。都说孩子是爱情的结晶,在出生之时便赋予了父母毕生的眷爱。小家伙呱呱坠地,每一声啼哭都在挑动父母的心弦;小家伙蹒跚学走,父母拥前顾后生怕其摔着碰着;小家伙哭闹,父母忧心忡忡。长大后担忧他的学习,思索他在校的交际,再大些忧其成家,愁其工作,似乎这辈子父母总在为孩子而活。孟母三迁是为了给予孩子良好的学习环境,促其成才;陶母教子贵在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伟大母爱才有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游子反哺。
假如我有孩子,我愿牵着他的小手,翻山越岭,看尽世间繁华;假如我有孩子,我愿从只言片语做起,在他咿呀学语之时,教他用语言表达情感;假如我有孩子,我也愿化身为温暖的港湾,让其一辈子依靠。(陈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