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
感恩一“路”有“您”
——矿工祖孙三代感受改革开放煤矿之巨变
文章字数:1,713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的风雨历程,40年的春华秋实,为我们的国家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改变,也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搭乘改革的快车,永安煤业公司在改革的春风里历练成长,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实现了从美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本质飞跃,让在这里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每一名职工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煤矿干净了、整洁了、舒适了、先进了、安全了,有盼头了。
  我们家祖孙三代都是永安煤业公司的职工,与煤矿有着难解的情缘。让我整理思绪,先跟随着长辈们的脚步,一起重温过去的故事,感受永安煤业公司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变化。
  爷爷的艰苦与付出
  “要说干煤矿吃苦最多的还是爷爷这代人。还记得小时候,爷爷常常躺在阳台的竹摇椅上,边摇边抽着烟和我讲他过去干煤矿的故事。
  爷爷1958年从莆田来到柯坑煤矿从事掘进工作,成为矿上的第一批工人。建矿初期,井下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生产工艺也较为简陋,采煤全靠打眼放炮,其他工序几乎都要肩扛手抬,凭的全是力气。那时,井下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通风条件差,一放炮,煤尘飞扬根本看不到人,一个班下来,全身上下除了牙齿,其他地方全部都是黑的。特别是人身安全还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常常出现事故,还容易患上职业病。可即使这样,爷爷和工友们经常在井下不知疲倦地干上十几个小时,累得浑身跟散了架似的也得咬牙坚持,就想着多出煤,多挣钱,为了一家6口人的生计忙碌着。
  “现在想想,当时真的挺辛苦的,但是总算把四个孩子养育成人,还在老家盖了一座两层楼的房子,有了自己的安居窝。爷爷笑着说着他干了一辈子煤矿的成就。
  父亲的努力和拼搏
  “仙亭煤矿的第一辆电瓶车是我开出来的。每当和父亲聊到仙亭煤矿时,父亲总会“骄傲”地说出这句话。父亲18岁便跟着爷爷的步伐先到柯坑煤矿从事机运电车工,1989年调到了仙亭煤矿,这一干就干了39年。
  儿时的我很少看见父亲,因为每天他都很早去上班,很晚才下班回来。母亲告诉我父亲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个家,为了给我和妹妹更好的生活。父亲常常感叹现在矿里比以前好太多了,生活环境越来越好,许多职工从小平房搬进了50多平方米两室一厅的套房里,学校、超市、医院、银行也一应俱全。待遇和福利越来越高,从开始的几十元、几百元、几千元到享有过节费、半年奖、年终奖,再到招工选留、外出疗养、五险一金,惠民政策不断地提高。最主要的是井下的生产环境和条件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工艺不断地升级,安全制度和措施得到严格执行和落实,工人们的安全有了很大的保障。很多老职工都争先恐后,抢着把子女送到矿里上班。
  现在父亲也光荣地退休了,可他并没有回老家,而是选择留在了矿里。这不仅仅只是帮忙带着可爱的孙子,更多的则是对仙亭煤矿的不舍。
  矿三代的成长与自豪
  终于轮到我上场了,我叫岳华斌,今年31岁,2006年赶上好政策,服完兵役后招工来到仙亭煤矿,现在是矿党政办的一名管理人员。转眼我已经在仙亭煤矿干了13个年头,接过了那盏照亮家庭两辈人的矿灯,是不是很多人马上想起了繁重的劳动和危险的矿井呢?我可以坚决地回答:你们OUT了!
  现在的矿山早就旧貌换新颜,矿山地面处处花团锦簇、小桥流水。在百米井下,详实而精细的各项管理制度把安全措施和防护做得十分到位,科学管理、系统优化、科技创新等处处呈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对安全非常有保障。矿井走向了安全高效之路,安全好了,效率高了,劳动强度低了,从井下到井上,和过去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这就是新时代矿工的真实生活和体面工作。一路走来,我从最基层的机运队钉道工逐渐成长为一名党政办管理人员,并在矿里“定居”,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可爱的儿子,每天脸上都挂着笑意,平平安安上班去,高高兴兴回家来,过着其乐融融的小日子。
  听着爷爷、父亲的讲述,想想自己的经历,脑海中浮现出一幕一幕的工作场景,像放电影一样演绎着永安煤业公司几十年来的发展与变化,这一切都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无论是从艰苦开采还是到黄金十年,再到如今的短暂不景气,我们祖孙三代矿山人心中对给我们带来稳定而幸福生活的“您”仍然一往情深,不管未来如何,我们对“您”的感激之情永远不变,这深厚的感情也无法改变。
  (岳华斌)作者父亲(右)在井口电瓶车上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