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水井处,皆能识金庸。曾经有人说过,不读金庸就等于不识一半的中国文学。金庸,他是我最想见的名人,因为他笔下有真正的江湖。
古龙辞世时,乔奇献挽联: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梁羽生仙逝后,金庸为他写:“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如今,金庸先生去世,怕是没人有资格且能为他送上这样的挽联,天宽地阔,先生一别,拥趸者犹在,只叹再无江湖。
彼时年幼,无法参透诗酒风流和戎马倥偬,不懂得塞北朔风的凛冽或江南烟雨的朦胧,单单沉迷于兵器谱中,每至午后课间,便邀三两伙伴,扮演着金庸先生笔下各路豪杰,手持枯枝破棍当作各家武器,凌空比划着,嬉闹玩耍,霸气地喊“倚天剑在此,天下武林听我号令”。而后长至青年,见到《射雕英雄传》中状物摹景之句章“绕过一道竹篱,眼下出现三间乌瓦白墙小屋,这豪奢富丽的王府竟可出现这寻常乡下百姓的居屋”,惊叹良久,世间竟有人可以把文章写得如此深情。
于是,心中不禁有一种欢喜,泛起阵阵涟漪。从此,我便深深跌入了金庸笔下的江湖,无数个夜晚,挑灯夜读各路侠客的年少轻狂和侠骨柔肠。当时,也曾不解哂笑他们纵然千般盖世武功,仍不免陷落世俗情网,直到自己烟火初懵,适才对此有所体悟。
终于,自己学成毕业,练就神功护体,似乎手持屠龙刀,可以大呼一声“宝刀在手,天下我有”后大步流星踏入职场江湖,在工作场所的六尺文案桌上记录一个个瞬间和一段段故事。武侠世界是一个成人的童话,少时年幼,从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找到了自己的英雄梦,找到了自己的是非观,我把它叫做“书中的江湖”。如今而立,借着笔尖游弋和光影斑驳的时空交错,我能感悟到书卷外的人情悲喜,无论是与命运相抗的不屈,抑或是嗟叹天命难为的无奈,都别有一番情感共鸣。
笔耕至此,已是深夜,天凉如水,起身加披衣衾。忽然想起,其实金庸的挽联,他这辈子不早已为自己写好了吗?“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哪里还需其他赘述,哪里还有能压过这十四个字的挽联。
金庸先生,虽知您已溘然长逝,却始终不愿相信,这几日总不自觉地问自己是真的吗?而后又一遍遍说服自己相信,先生您确实已离我们而去了,此生再不能拜读您的才思笔韵了。每思至此,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心上秋字岂知晓,碧落红尘原何寥,江湖殊远,一路珍重。(梁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