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我的祖父告别父老乡亲,同他所属的华东121煤田地质勘探队于1968年从山东迁入福建,从此,我们家祖孙三代与福建的煤炭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我的祖父和数百万工人、干部、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民工一起,拓荒三线,展开了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的风云壮举。刚进入福建时,他是一零五钻机机长,因工作积极努力,刻苦钻研技术,勇于在钻井中攻克坍塌、流石、卡钻等难关,被提升为地质大队三队队长。他情系矿山,以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三线”建设。当年南下干部离休后大多回到山东,但是他们离而不休,仍然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并为之发挥余热。祖父那辈人常常说:“随军南下来福建,只为革命作贡献。暮年尚有凌云志,继为四化谱新篇”“山东好汉不言老,献了青春献终身。扎根八闽无怨言,献了终身献子孙”。
我的父亲基于祖父“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壮志豪言,于1974年在福建省地质一团一中队做地质工程测量工作。作为一名工程测量员他先后在龙岩翠屏山矿区、津头矿区、坑柄煤矿等地工作,钻的是深山老林、走的是荒无人烟之路,测量设备是人抬肩扛,为了寻找煤田,他的足迹踏遍了福建大地。至今,他的腿上仍有被毒蛇咬过的疤痕。他说:有父亲的‘三线之魂’,什么样的苦我都能趟过。
祖辈和父辈们见证了福建省煤炭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并走向辉煌的开拓性发展。两辈人扎根福建,献了青春献终身。回首往事,山东南下干部无不豪情满怀;展望未来,山东南下干部个个信心百倍。
2001年6月6日,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山东南下干部所致贺信写道:“山东南下干部扎根第二故乡,与福建人民风雨同舟,并肩战斗,无私地奉献出宝贵的青春年华,为福建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继续发扬耕耘不止、奋斗不息的优良传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山东南下干部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而且要代代传承下去。
一枝一叶皆言志,万水千山总关情。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依然抵挡不了我们的煤海情缘!作为一名80后,我习惯了北方的一马平川,一时间难以适应山区生活,也曾动摇过扎根在福建的决心。但是祖辈和父辈们在异常艰辛的困难条件下,依然毫不动摇支援福建建设的奉献精神,我决定把“三线之魂”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为苏桥煤矿的筹建工作奉献一点绵薄之力。
我们成长在北方,福建注定是我们一生要奋斗的疆场,祖辈为祖国边疆建设恪尽职守、任劳任怨、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们,我辈将秉承习总书记号召,继续发扬耕耘不止、奋斗不息的优良传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