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医务人员上门采集中交一航返岗人员咽拭子样本。 “三川海上风电公司施工单位人员第二批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结果已经出来了,所有人员均显示为阴性,可以安排大家返岗工作。”3月1日,中交一航返岗工人宋纪伟看到酒店集中医学观察服务群里突然跳出来的一条消息,异常激动,他终于可以放心提前上岗了。
随着施工单位人员陆续返岗,莆田石城码头预制场开始忙碌起来,海上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三川海上风电公司莆田平海湾、石城两个在建海上风电项目也全面复产。
“在核酸检测资源异常稀缺的情况下,三川海上风电公司想方设法分批对从省外返岗的246名人员进行全覆盖核酸检测,不仅有效消除了员工顾虑,更为项目全面复产抢回了宝贵的施工时间。”中交一航项目部经理刘春说。
排除万难的返岗之旅
中交一航员工宋纪伟是河南省杞县西寨乡新庄村人,从参与建设东海大桥开始,跟着一航局征战南北十余年。2018年8月,他来到三川海上风电公司,一干又是几年。当接到项目即将复工准备返岗的通知后,他却犯了难。受疫情影响,他老家公交客运全部停运,出行困难重重。
“复工就是命令,必须有召必回。”宋纪伟没有丝毫犹豫,计划好出行路线,拿上行李就出发了。
“从家里出发,步行15公里,走了3个多小时,经过4道体温检测‘关卡’,终于赶到兰考火车站,再经阜阳转车,在候车室等了整整28小时,终于登上了驶向莆田的火车。”宋纪伟感叹。当他跨出莆田火车站乘坐项目部专车,入住统一安排的酒店后,还需要进行为期14天的集中医学观察。
和宋纪伟一样,自2月10日开始,在中交一航项目部的组织动员下,第一批非湖北籍、无确诊密切接触史的140名员工“闻令而动”,克服种种困难,陆续返回莆田,开始为期14天的集中医学观察。
争分夺秒的核酸检测
该项目部节前人数约400余人,80%人员在节前返回省外。根据当地政府对省外人员返岗要求,结合项目部及定点留观酒店资源条件,一次最多只能容纳140人。项目部人员只能实行分批返岗、开展集中医学观察,所有人员正常返回工作岗位,至少要1个月以上。
“疫情形势严峻,但工期也不等人。虽然项目部各岗位人员正在有序返岗,但周期太长,特别是莆田地区2月至6月是最佳的施工黄金期,之后就会受台风期和季风期影响,施工窗口期只能见缝插针。”刘春心急如焚。
为尽快实现项目全面复工复产,抓住施工黄金期,三川海上风电公司与施工单位商量对策,密切与当地政府沟通,及时汇报项目人员返岗计划、疫情防控措施等情况。经过反复协调,当地政府根据疫情形势,同意将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结果作为提前结束集中医学观察的依据。
经过咨询,莆田当地并没有具备核酸检测资质的医疗机构,而当前正处于“战疫情”最吃紧的关头,整个福建地区核酸检测试剂异常紧缺。
得知这一情况后,该公司立即向福能集团报告,并在福能集团总医院的帮助下,与一家专业检测机构达成协议,由他们委派医务人员上门采集咽拭子样本,并分两批完成了246人的核酸检测,所有人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顺利返岗。“这200多名员工,平均提前一周返岗,不仅节省了大量经费,而且我们现场早一天复工,就早一天创造效益。”刘春多日来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
“踏上返程的那一刻,心里多少还是有些顾虑。核酸检测让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接下来我们会全力以赴抓好工期建设,同时紧绷防疫这根弦。”乘船出海到施工平台作业的宋纪伟说。
(郑启团艾林华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