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版
发布日期:
三川风电“定海神针”成功植入海底
是目前全国海上风电最大直径Ⅲ型单柱嵌岩桩
文章字数:1,249
  本报讯 3月27日,福能三川风电传来好消息: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场F区项目首个单桩风机基础工程钢管桩顺利植入海底。该桩长62m、直径6.7m、重约740t,是目前国内海上风电领域最大直径Ⅲ型单柱嵌岩桩。
  负重前行探寻对策
  “F37植桩经设计、监理复核,垂直精度为1.7‰,比设计3‰标准精度高出近一倍,我们成功啦!”连续20天在该海上嵌岩平台跟班的技术员蔡烨激动地在公司微信群里报告。
  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项目建设者们的负重前行,他们经历了无数艰难和挑战。“F37机位是我们中交一航局海上风电领域首个嵌岩单桩工程,同时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直径嵌岩桩,可参考经验较匮乏,周边区域其他项目单桩嵌岩钻孔过程出现塌孔等问题,塌孔若不能解决将阻碍工程正常推进。”中交一航项目部总工梁博在技术交流会上如是说。
  该公司多次组织省水利电力设计院、施工、监理等单位召开单桩工程技术研讨会。中交一航成立技术攻关团队,并安排专人赴全国各地考察学习,与亨通华西钻机厂家及海洋工程公司交流嵌岩平台及快速成孔、护壁方案等。
  自主创新攻坚克难
  经综合分析论证,中交一航团队创新提出了“单桩嵌岩二级护筒防塌孔工艺”,即根据每个机位水深及可打入性差别,先打入外直径合适的一级钢护筒,然后再进行钻孔作业;随后,套入二级钢护筒随钻机跟进至弱风化岩层,达到设计深度后再沉入钢管桩,最后对桩底及外壁进行砼浇筑。
  施工方案有了,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二级护筒”工艺属国内首创,无设计参数、无具体图纸、无现成方案可以借鉴。中交项目部攻坚团队前往兄弟单位考察交流、翻阅国内外单桩嵌岩施工资料、BIM推演及技术论证会等,用尽一切办法寻找解决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部采用试算法结合GRLWEAP打入性分析软件,经过反复尝试和详细分析验算,最终确定了护筒参数为外直径7.3m,重108t。经过充分前期准备,F37单桩嵌岩于2019年12月22日正式开钻,单桩施工有条不紊推进。
  疫情防控科学复工
  “单桩工程是风机基础工程难点、关键点,事关整个项目是否能按期建成,工程一定要抓紧。”该公司董事长江兴荣在每月工程例会上反复强调。为加快推进单桩进度,春节期间,该公司项目部员工及中交一航项目部经理刘春等坚守岗位,持续对F37机位开展钻孔作业。
  2月8日,F37单桩钻进时受阻,急需潜水员下水探摸排查隐患,然而节前潜水员已返回省外探亲,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省外工人返岗存在诸多困难。该公司积极与当地政府对接协调,2月17日,5名潜水员从山东自驾车点对点返岗,经核酸检测合格后直接安置到海上作业平台,19日开始进行水下探摸作业,争取到了宝贵的施工期。
  “围绕这个单桩,我们团队熬了多少个长夜、开了多少次会议,已经记不清了。最后我们首创使用国内护壁工艺,取得了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对解决钻孔过程塌孔风险及推进项目风机基础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了这个成功经验,我们有信心在年内累计完成50个风机基础施工目标。”刘春信心满满地说。(郑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