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财务出身,一辈子对数字特别在意,决不会容许它们在自己的手上出什么问题。
解放初期财务院校毕业的父亲,一步步从普通的财务人员走到农场主要负责人的岗位,直到离休,我们都没有听说过他在工作上出现任何的纰漏和差错。农场的老职工还给他起了两个特别的外号:秀才与活字典。一是因为他读书多,能写会算,出口成章;二是由于他深入基层,对农场的情况非常了解,农场土地面积、分布、产量、产值、各生产单位的人口等数字,他几乎是张口就来,准确无误,哪个职工都问不倒他。
父亲在工作上细心和认真的态度,同样也反映在家庭生活里。对待亲朋好友,他既讲究原则又宽以待人,绝不贪、不占一点点的小便宜,背后影射出的是做人的原则、诚信的坚守。其中,四十多年前一件关于三分钱的事,依然让我记忆犹新。
有一年夏天,家里来了两个老乡父子,赶着马车来到我家。父亲下了班还没端上碗,就马上热情接待,让母亲炒鸡蛋、煮捞面招待他们。吃完饭,父亲仍然热情不减陪人家说话,交代我和弟弟两人提一个大油壶,替他们去供销社买五斤酱油。那个老乡小心翼翼地从裤腰带里数出几毛钱给了我。
正是三伏酷暑的正午时分,我和弟弟跑了一身汗水,买了酱油,还剩余三分钱。出了供销社后又正好遇到一个卖冰棍的,大声对我们吆喝:牛奶冰棍,三分一个!我们实在抵挡不住诱惑,就把这三分钱买一个冰棍,兄弟两个你一口我一口吃掉了。回到家,那个老乡接过酱油,加问了一句几斤的酱油,一算,说还剩余三分钱吧?不等我回答,弟弟就接嘴炫耀道:“我们俩三分钱买一个冰棍吃,可甜了。听到此话,父亲不由分说,上来就扇了我一个大巴掌,大声呵斥起来。
父亲的性格比较温和,极少对我们兄弟姐妹发脾气,动手打人更是屈指可数。这次为了三分钱,我挨了父亲一顿揍,一生中算起来可能是仅有的一次。
当天晚上,我听到母亲和父亲的一段对话,母亲说:“老乡经常来家里吃饭款待、孩子们去给他买酱油,全包了。大热天的花三分钱买个冰棍,值得那么生气打他吗?”父亲马上就顶了回去:这不是三分钱的事,做人,一分一厘都不能出错,我们不能让别人说一点不是。孩子要从小养成这种规矩。
父亲一辈子做到了一分钱都不能出错的坚守,令我们自愧不如。父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我们懂得了一生做人的规矩。而这三分钱的事,我记得特别牢,特别深。回顾我这四十多年,每次遇到类似的事,我都不由自主想起父亲的话:“做人,一分一厘都不能出错,我们不能让别人说一点不是。自己争取做到,也争取传给后代人。(周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