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厦设计院是福能集团唯一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匠心与创新激情碰撞,深耕与开拓齐头并进,科技与人才相融相生,推动了企业转型发展。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该公司引以为豪的优势资源。目前,该公司拥有各类国家注册工程师162人,高级职称员工72人,中级职称员工79人,其中教授级高工4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0%;拥有11支科研技术团队,还有一批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中心、国家水利部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委员会等专家。
这些技术专家成为该公司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林大荣便是其中一个。2017年,该所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大荣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坚持开拓创新,注重科技攻关,致力于节能减排、温室气体排放、碳核查碳交易等领域研究。
近年来,该公司完成了10多项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以及省工信厅等部门的重点科研课题及改造项目。其中《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峰值及控制战略研究》课题组,多年现场采集数据、研究文献资料,创新运用LEAP模型、KAYA模型,科学采用情景分析法。经过三年多的调研、编制,产生了《福建省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清单报告》等4个课题科研成果,为我省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碳达峰时间、达峰路径等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该项目获得省优秀工程咨询一等奖。
在永安煤业公司仙亭煤矿,有一处角落已成为当地生态文明现场教学的“网红打卡点”:大大小小沉淀池和调节池内装满了深浅不同颜色不一的污水,各种口径不一的管道来回穿梭,4个披着“绿衣裳”的大型储水罐屹立其中,出水口的池子里鱼儿游来游去……
据该矿污水处理工程总承包项目负责人罗竞介绍,井下排放水经过“加工”处理后,水质稳定优于排放标准30%以上。目前是省内最大、标准最高、吨水能耗最低的煤矿废水处理系统。
华厦设计院作为该项目总承包单位,科研人员蹲点现场,深入分析论证,采用曝气沉淀与锰砂过滤相协同的方式调“酸”去“铁锰”。通过多次实验,科学确定曝气量、加药条件、加药量,实现自动控制、精准处理。且操作人员减少了50%,药剂使用量下降50%,处理成本下降40%,经济与环境效益显著。目前,该项目正在申报“煤炭行业第二十届优秀工程设计奖”。
该公司的研发中心是集团分控中心所在地。在机房室里,笔者看到,电脑屏幕实时显示着集团各煤矿井下生产监控画面和各项数据。
研发中心技术员邓颖松告诉笔者,目前各煤矿使用的安全监控系统经过了升级改造。原有系统存在抗干扰能力差、信号传输速度慢、数据易修改、易受病毒攻击等问题。
去年,该中心将监控系统升级改造作为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试验,终于攻破了核心技术,采用三层网络层级的环型结构进行光纤传输,增加了边界防火墙,对监控设备进行数字化升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抗干扰性。
“我们还将各厂家、各系统融合在一个综合软件平台下,实现了‘可视化一张图’。现在使用起来,再也不用在多个厂家和系统平台来回切换了。”邓颖松说。
科技创新赋能转型发展。作为一家原来高度依赖煤矿业务的传统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坚持创新发展,大力构建集团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在工程总承包、节能减排、环境工程治理、项目前期咨询、安全健康技术服务、岗位教育培训等领域,已成为福能集团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
“科技创新没有止境”。该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吴德雄深知,唯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赋予转型升级更多动能。在“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中,他亲自挂帅“科技创新”课题,力争找到更多的“智慧密码”。(刘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