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比较关注《福建能源报》8版的人,一定会时常看到“王克爽”这个名字,他时常在上面发表一些自己的感悟文章、诗歌、对联等。但很多人一定不知道,其实他已经是一个退休十几年的老人了。
1996年我从学校毕业来到天湖山,因为自己喜欢文字的东西,所以会经常翻看《福建煤炭报》。同事经常会介绍哪位作者是天湖山的,在众多陌生的名字中,“王克爽”是我比较常见到的名字,而且看他写的东西,语言很朴实,情感很真挚,但不知道人长什么样。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跟另一位同事到老王家。第一次见到真人,那时的他差不多50岁出头。他很热情地给我们泡茶,并拿出两大本厚厚的粘贴本,边打开边介绍:“这是我这么多年写的东西,每次发表了我都把它剪下来,粘贴在本子上,欢迎批评指正。”看着这厚厚的两大本,我由衷地赞叹:“老王好厉害啊!”他腼腆地笑着说:“见笑,见笑。”
在往后的时间里,因为工作单位不同,业务上也没有联系,还因为年龄差距比较大,不管是上班还是下班,我们都很少有接触的机会,甚至很少关注他在什么岗位、具体做什么。只是偶尔见面的时候,会打个招呼,有时也聊上几句,但每次翻看报纸看到他名字的时候,脑海里会闪现他腼腆的笑容,心里面对他那笔耕不辍的老黄牛印象就加深了一层。
其实我们只是有几面之缘的同事,连朋友都算不上,甚至连他什么时候退休了我都不知道,后来也再没有联系。
时间一晃过了好多年,直到2015年底我负责宣传日常统计工作,一天,我接到一个老人的电话,在彼此问答了几句之后,我才听出那个熟悉的声音,我小心地问:“你是老王吗?”他激动地回答:“是啊是啊,我听出来了,你是桂茂?你现在来党工部啦?”一阵寒暄过后,我们仿佛又回到十几年前见面时的样子,聊了许久,临挂电话时,他还不忘让我向党工部的同事们问好。
从那以后,每季度宣传报道统计的时候,都一定有老王的名字,有时一两篇,有时三四篇。每次给他统计完稿费后,我都不忘给他打个电话,告诉他这个季度有多少钱,他总是回答:“钱不钱的无所谓,我就是个人爱好。”再后来,老王还发表了一篇《能源报情结》的怀念文章,情真意切。
前年,从别人口中得知,老王的身体每况愈下,眼睛基本看不见了。那年底,公司领导还去慰问了他。我不知道,在眼睛看不到的情况下,他是如何坚持写作的。
如今,老王走了,是今年6月的一个周末走的。因为接到他孙子的电话,他想咨询一些善后事宜,周末没人上班,我为他提供了一个退休办人员的手机号码。
在准备造发二季度退休职工稿费时,我脑海里又浮现出老王腼腆的笑容,我茫然了:“老王,我准备好了您的稿费,又该电话打给谁呢?”(卢桂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