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的周末下午,我拉上窗帘,打开投影,泡上一杯热茶,开始观看最近频频登上热搜的《功勋》,了解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背后的故事。
正片还未开始,片头便直击观众的心:一枚“共和国勋章”作为背景,八位功勋的扮演者从远处缓缓走近观众,随着容颜的老去,呈现出他们献给祖国的一生。观剧之前我便有个小疑问:要怎么在短短六集的影视作品中,刻画出我们所熟知但又不熟悉的英雄人物?总导演郑晓龙的破题思路是选取功勋人物的“高光时刻”,通过展现“大人物”的“小情怀”,让观众体会“每一个英雄,都是有着崇高精神的普通人”。
攻山头、守阵地是李延年篇章的核心故事。李延年一生参加过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等大大小小的战斗20多次,而《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只选取李延年带队攻守346.6高地三天两夜的故事,这是李延年经历的最惨烈的一次战斗,被他自己称为“一生最难忘的战斗”。在鼓舞士气的时候,李延年喊道:战士们活着不是为了一个二妞,而是为了千千万万个二妞。这是李延年和战士们的朴素愿望,却承载着“最可爱的人”以身殉国的伟大精神。凭借这样简单而坚定的信念,这场攻防战打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战斗英雄的信仰和本色。
《功勋》里的故事基本都发生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那是新中国创基立业、爬坡过坎的时期。为了祖国有抗击一切外来威胁的底气,于敏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氢弹的研制中,一张书桌、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隐姓埋名28载,只为了兑现“氢弹就是底气,国家存亡的事,必须干”这句简单的誓言。在数以万计的演算纸、运算纸里,在密密麻麻的数据中,于老带领的团队用“两年零八个月”刷新了从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氢弹爆炸成功的突破。科学是枯燥的、是困难的,但是国家每一次的科技进步,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的艰苦奋斗。他们为了中国科研事业鞠躬尽瘁,在荒滩戈壁埋头苦干,正是他们艰苦卓绝的付出,才使中国得以自信立于世界舞台。
短短一个下午,我从两个单元剧里读懂了《功勋》这部剧“出圈”的原因——庄重而又不失真实,通过大量可触可感的细节,我们看到了这些英雄最生活化、最接地气的一面:李延年在烽火连天的前线能和战士们打成一片,于敏悄悄从家里“借”来鸡蛋作为科研伙伴们的奖励。导演用充盈的革命浪漫主义气息,拍出了艰苦岁月里的奋斗之美,让我们看到不平凡的英雄原来也很“平凡”。但是在关乎国家安全命运的背后,在缔造伟大事业的路途上,他们都将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了全部,而这些平凡点滴的生活片段,筑起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有血有肉的关联,也让我们站在普通人的情感逻辑中凝视伟大的功勋之路,激荡出和平年代的英雄情怀。我想,这就是红色经典的意义所在。
(吴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