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风电项目建设中,为保证海上施工进度,三川海上风电公司成立了设备保供组,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专门负责设备保供,其中林小平、郑震、苏楠分别负责基础环和塔筒、海缆、散件和叶片、SU,公司把这三条保供链喻为“三驾马车”。他们的保供工作保的不仅是设备进度,也是保设备质量,与海上施工一线无缝对接,给海上施工现场源源不断输送设备。
林小平:保供基础环和塔筒
基础环是风机基础承台浇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塔筒是风机安装的第一前提设备,二者作为项目设备保供工作的一环,能够按时生产交付到位,是对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的有力支持。林小平始终严谨认真督促基础环、塔筒的生产供货,他提前对接基础环、塔筒交付前的每一个环节工作,包括施工计划、生产订单、排产计划、质量把控、过程监督以及发运交付等,各环节相互影响,一环扣一环。在基础环、塔筒生产过程中,他每日不间断跟踪生产情况,多渠道了解生产信息,确保各渠道反馈信息的准确性。在设备生产完毕后,装船发运是关键。每一套设备发运前,都要提前沟通相关物流部门,多方寻找船舶资源,紧盯运输船只,提前做好装船布置及设备倒运工作,沟通合理调配进港装船时间。经常因码头装船交货事宜,半夜驻在现场,直至设备顺利装船离港。
“记得2020年8月,风机安装现场风平浪静,塔筒需求迫切,而一帆码头港池内波涛汹涌,塔筒船根本无法进港装船。从夜晚至白天,我一直在码头现场观察涌浪变化趋势。”林小平回忆。该公司经过多次召开进港装船协调会,与一帆公司沟通,最终顶着巨大的压力,运输船利用退潮小窗口期,顶着风浪进入港池装船,并顺利运至现场。
郑震:保供35kV海缆
“35kV海缆设备保供难度最大的是做计划,最辛苦的是接缆工作。我们的海缆是分开生产,就更加复杂。计划是为现场施工服务的,计划中细节考虑越多,施工就会越顺畅。”郑震说。影响接缆计划顺序的有海缆敷设顺序、海缆在万达生产完后的存储顺序,接缆船缆仓情况以及海缆接回后导缆计划等。其中,海缆敷设顺序又受制于未来几个月基础交安和风机安装影响随时变更。海缆在万达生产完后的存储顺序又决定了接缆时的输缆顺序,所以要从生产就开始跟踪海缆的存放情况,每一次接缆他都要结合各个因素综合考虑接缆计划,要不断对接沟通基础施工进度、风机吊装进度、海缆生产进度、船机实时动态和各个环节存储海缆缆仓情况等。每一次的接缆计划都是经过整理出很多稿后最终确定下来的。
接缆时每输送完一根海缆就要做相应的耐压和光纤衰减试验。每一次试验几家验收单位都要现场见证,海缆是一根一根生产,试验次数多,有时候在白天,有时候在晚上,有时候在凌晨。在保供工作中,郑震手机电话、信息不断,甚至常常吃饭都在接打电话中度过。
苏楠:保供散件、叶片和SU
2020年6月6日至17日,苏楠第一次驻厂,去上海电气仓库监督散件发货。刚刚投用的仓库,就是一个空荡荡的厂房。简陋的公用桌,破烂不堪的皮沙发,办公室就设置在仓库厂房的一个角落里。厂家的仓库与金属铸造车间在一起,两个区域仅用一个广告牌隔着,无空调通风设备,内部环境闷热;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漫天的粉尘和柴油叉车刺鼻的尾气,哪怕戴着口罩,一天下来喉咙也会干涩难受,鞋袜也会变个色。
仓库的工作人员只有两三个,为了让公司的散件尽快配货完成,苏楠不仅帮他们一起搬运、清点、打包散件,还帮忙编制装箱单和组拼电脑等。同时为了防止公司的紧缺物料被其他项目挪用,他每天跟着仓库工作人员一同上下班,做到实时盯守。只要物料一送达仓库,他便抓紧时间查看物料型号数量是否与公司所需一致,实时做好记录。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就是一套风机散件他已验收并已封条,其他同行到该工厂协调准备开箱先抽调走部分散件,当时他就一动不动坐在货柜门口,
利的喜悦时,保供小组却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每次的物料供应都如同过独木桥,异常艰难。“8月初的吊装船争抢战,我们的风机紧固件供应眼看着即将出现问题,公司副总经理陈金枫刚刚到一帆完成塔筒运输协调后,马上又到上海帮忙协调紧固件供货。我们是抱着不给货不返程的心态,在上海电气的会议室里呆了整整一天半,好不容易协调到了所需的物料,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苏楠说。
(吴敏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