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三坊七巷的地道讲古人
文章字数:1,628

  新华社近期播发通讯《习近平的文化情怀》这篇通讯的副标题出自福州文史专家李厚威之口:“如果没有他的保护支持,三坊七巷早已不在了!!"
  “众口皆碑,感恩习近平总书记!一位土生土长的三坊七巷原住民同样直白道出了心里话。他,就是陈永健。
   初识陈永健,是在一次工作会上,我粗略了解到他是原福能集团燃料公司退休职工、三坊七巷颇具名气的志愿讲解员。从那时起,陈永健穿着红马甲,妙语连珠的讲解,时不时蹦出几句福州话,虾油味”十足的形象生动浮现。 
  初见陈永健,则是在与福能报业公司联办的党建共建活动中。他中等身材,精神矍铄,两鬓微白,面庞祥和,瘦削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标配式的穿戴一如传闻,红马甲背面印着“用文明的力量擦亮‘最美窗口’福州鼓楼志愿者”尤为显目。他虽然年逾古稀,走起路来却仍然不失矫健。
  “我曾经是煤矿人。陈永健说他早年在邵武煤矿工作。虽然初见,但从他身上我能看到煤矿人勤劳、质朴、热心等优良品质。
  “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
  瞻仰林觉民故居。陈永健引用革命党人的死敌、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的赞叹之词,籍以呼应林觉民《与妻书》“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林觉民“无情未必真豪杰”“为爱而生、为国而死”的悲壮形象呼之欲出、催人泪下!
  据陈永健介绍,林觉民是“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作者——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英勇就义的消息一经传来,林家连夜搬家避难。宅子后来卖给了冰心的祖父谢銮恩。
  古宅的故事穿越了历史,留下了记忆,唤醒了追思。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末,有关部门计划对三坊七巷进行开发,还准备拆除林觉民故居部分建筑。
  1991年3月,刚接任福州市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同志闻讯立即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围绕是“拆”还是“修”的抉择,他在充分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后毅然表态:好,我们就决定把它保护下来,进行修缮!”“要在我们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故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在院落一角宣传栏前,陈永健神情肃穆地讲述古宅的往事今生,重温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考察三坊七巷时所作的指示,感佩与崇敬之情溢于言表,让人为之动容。
  我终于明白,陈永健为何极力推荐参观林觉民·冰心故居。原来它是三坊七巷第一个受保护的古厝,进而掀开了整个三坊七巷文物保护的序幕。也因此,里坊制度活化石”有幸保存至今并将持久焕发时代魅力。
  一条街就是一段历史,一块砖就是一个故事。200年前,陈永健祖上迁至文儒坊,私宅曾是明代抗倭名将张经的府邸。文儒坊口立有《乡约碑》,是福州近代古坊巷邻里间仅存的“共建文明公约”。
  陈永健生于兹,长于兹,对坊间巷弄有着与生俱来、割舍不断的未了情缘。2010年8月,政府发通知,动员当地原住民或者有兴趣、有爱好的志愿者参与宣传三坊七巷。陈永健第一批报名并被录用了。那时觉得,把三坊七巷里美丽动人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是我后半生的使命和动力。陈永健说。
  三坊七巷流淌着城市记忆,更寄托着浓浓的乡愁。为了当好“虾油味”志愿讲解队队长,他除了向专业导游取经外,还不断自学“充电”,从微薄的退休工资里挤出钱来购买相关书籍,日复一日深研细读,有的书页已被翻得卷边。面对年轻后学的讲解员,他总是不厌其烦言传身教、倾囊相授并乐在其中。他唯一朴素的心愿就是赓续历史文脉,彰显古厝魅力,传扬闽都文化。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据不完全统计,陈永健作为地道的志愿讲古人,在三坊七巷已经风雨无阻、来回穿梭,整整坚持了12年有余,为国内外游客免费讲解了800余场,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500小时。他曾多次承诺:只要景区需要、游客喜欢,我会一直讲下去。
  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陈永健的退休生活在岁月更迭中得到了精彩的演绎。(江诗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