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苏子与月
文章字数:936
  文人与月,总是分不开。
  诗仙李白水中捉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佛王维独坐幽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曹雪芹《红楼梦》“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百姓仰头看”;余光中《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然而最让我感怀的还是苏东坡与月。
  在千年前,多少次,在同一轮明月下,他沐浴月华,他望月怀古,他诵明月之诗,他筑明月之景,把自己的感情世界与月色深深融合,引起共情共鸣。他率性恣意,“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洒脱超逸,“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旷达豪放,“新火煮新茶,诗酒趁年华”……
  他夜载星辉月色,泛舟游览赤壁,感叹“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他筑明月之景。在任杭州太守的时候,他疏浚西湖,造福百姓。在湖中建造三座石塔,塔腹中空,月明之夜,塔中点燃灯光,洞形映入湖面,如月影摇曳,“三潭印月”至今还美在人们的眼中。
  他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而起,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华如瀑泻下,庭院里的人如置身在空明的水中,摇曳的竹子柏树影子就像是飘摇的藻荇。他怡然自得,自问自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里没有这样的月色呢?哪处没有如此的竹柏呢?少的只是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是呀,月色千年不变,少的是像苏子一样见月华如练,推窗出户、遥忆相思的人。同样拥有这份“闲情逸致”,恐怕也只有“湖心亭看雪”的“痴人”张岱了吧。
  苏轼的明月诗章,不仅写给友人,也写给至亲至爱的人。在发妻去世后,他在坟前墓后种下许多松树,十年后半梦半醒时分思绪又回松岗,唯寄相思与松涛明月,“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最让人千古传诵的,还是在中秋月圆夜、欢饮达旦时写给弟弟子由的千古名篇。苏子和子由手足情深,亦师亦友,患难时相扶持,离别时相惦念,在他遭遇“乌台诗案”入狱时,子由愿放弃官职为兄长赎过。苏子曾说“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苏轼的墓志铭上写道:“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让我们再诵读一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万家团圆日,终有人坚守奋战在岗位上,就把苏子的这份潇洒旷达留在心间吧!仰头望明月,遥寄千里光,只要山河无恙,吾心安处是吾乡!(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