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采红菇
文章字数:1,056
  从仲夏到仲秋,是下太阳雨较多的时节,也是采摘红菇的最佳季节。太阳雨在闽西老百姓说法中也叫“及时雨”(即忽降忽止的阵雨),由于夏季气温高,在自然保护较好的森林地面上有一层厚厚的腐烂树叶,被雨水浸湿过后,能快速发酵产生菌类,红菇就是这样生长出来的。
  我儿时上山采红菇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对我来说,那是一段充满冒险和乐趣的旅程。
  天刚蒙蒙亮,我揉着朦胧的睡眼,跟随姐姐和邻居们一起带着采摘工具兴高采烈地出发了。采红菇一定要赶早,因为红菇在一夜间就生长出来,迟了就被别人捷足先登摘完了。山上的空气清新宜人,路边的野花飘香艳丽,不时有虫鸣鸟啼,山坳的风伴着晨露有些冰凉,我们循着山路走了约有三四里来到一座小山头,这里是一片椎子果树林,据说,红菇通常都生长在这种树荫下。
  采红菇也需要碰运气,在山中有时能遇到成片生长的“菇摊”,我们瞪大眼睛在夹带着泥土芬香又散发出些许霉味的烂树叶丛中仔细寻找,就会发现在一片树丛里冒出一朵朵形状各异的菌菇,我蹲下身,小心翼翼拨开边上的枝叶,两指轻轻捏住一朵菇脚将红菇从土壤中连根拔起。红菇像一把撑起的紫红雨伞,鲜艳亮丽,菌肉肥厚,菇面约有四指宽,菇底面菌褶呈乳白色,菌柄近似圆柱形带粉红色,这类是属于上等品质的大红菇。
  采菇是门技术活。在山上,各种各样的菌菇不断出现在眼前,除了红菇,还有各种杂菇,有黑色的黑炭菇、黄色的梨菇、白色的鸡腿菇、还有类似红菇的蜡烛红等,这些能食用的菌菇我们都尽收篮中。还有许多不能食用的菌菇,这些都必须交给有经验的大人们识别,否则,吃了有毒的菌菇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间,我们的篮子已经装满了菌菇。我背着满满的劳动成果,心情愉悦地往回走。大人们则不时地讲述一些关于大山的知识和故事,我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
  回到家后,我们把杂菇和红菇一一分拣出来,要先把菇面上尘土处理干净,再放置于太阳下晒干,沾在菇脚的泥沬则要留着。据说,这样在市面交易时,既是为了说明这菇是大山自然采摘的,也是因为夹带泥沬的红菇有“称头”。
  趁着新鲜,我们把杂菇和红菇蕾清洗干净,与南瓜叶、芋子或腌菜等一起烹煮。尽管那个年代鲜有肉品,但是,这些农家煮法的味道香甜,口感嫩滑脆爽,都能够给人带来独特的味道体验。
  红菇的生长条件要求极高,只有在没被开垦的深山老林里才能找到。采红菇的经历,不仅让我体验了大自然的奇妙,也培养了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我希望未来还能有机会再上山采红菇,今后也会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张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