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福建煤电公司翠屏山煤矿的工业广场上,机电人员正紧锣密鼓地为井下电瓶车提升安全运行“硬件”,即换装定制化“顶棚”,升级改造“灯、刹、铃”三件套,进一步提升电瓶车井下运行安全。
这是矿井深化机运安全管理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矿通过设备升级铸盾、检修强化护航、制度创新赋能等举措多维联动,将机运后勤保障深度融入安全生产全流程,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构筑起坚实的“后勤盾”。
年初,翠屏山煤矿将设备升级作为安全管理的“先手棋”,通过精准投入推动关键设备提质增效。
在通风系统智能化升级中,矿井完成+450m风机房的4台主扇风机升级,将原单级110kW设备更换为单级185kW,同步搭建远程监测控制系统,实时监控风量、温度并远程调控,月均节电5万千瓦时。通过远程操控降低人工操作引起的安全风险,构建井下“数智风墙”安全屏障,实现设备升级与智能调控的“双优化”。
同时该矿自3月起全面启动排水系统专项整治行动。组织技术人员对+200m泵房等关键区域的排水设备进行“拉网式”检修。针对200D型、250D型水泵运行效率不足的问题,升级为高效节能型水泵,并调整排水管路与水泵匹配效能,将原有“一泵多管”模式改造为“单泵单管”独立系统,减少管路阻力,使损耗降低15%。经实测,水泵排水效率显著增强,已成功应对今年多轮强降雨考验。
配套投用的智能水害预警系统实现多参数实时监测,可精准捕捉涌水量、排水压力、降雨量等关键指标异常。当井下巷道出现涌水异常时,系统会自动启动备用泵并同步推送预警信息至值班人员移动终端,将应急响应时间压缩至5分钟内,构建起“硬件升级+智能监测”的双重防汛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翠屏山煤矿还建立“周查+月检+验收”的闭环管理机制,将隐患排查与整改落实贯穿设备运行“全生命周期”。
每周一,由机运技术骨干组成的安全生产检查组深入井下对皮带机、绞车、水泵、架空乘人装置等关键设施设备开展“地毯式”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实行登记造册,并严格限定责任人,限时完成整改,确保小隐患“日清日结”,遇上整改难度大的隐患,组建专班进行整改。
每月底则启动设施设备大检修,聚焦深度维护与技术改造,检修完成后由验收组逐项复核,形成“排查-整改-验收-归档”的完整闭环。通过这一机制,有效避免了“小病拖成大患”的管理漏洞。
而管理效能的提升,离不开制度的“硬约束”与“强激励”。该矿创新实施“设备包保到人”制度,将每台设备的日常点检、定期保养责任明确到具体岗位人员,其绩效薪酬与设备故障率、完好率直接挂钩。
考核体系设置“红黄绿”三级预警:当设备月度故障率超过10%时触发黄色预警,包保人需马上整改;连续两个月预警则启动红色问责机制,取消班组当月评优资格。这种“我的设备我负责”的管理模式,推动日常养护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预防”,设备故障率同比下降30%,矿井形成了“人人争当设备管家”的良好氛围。
从硬件升级到流程优化,从日常维护到重点攻坚,翠屏山煤矿以机电管理为抓手,全面推动设备体系升级与运维模式变革。未来,该矿将以更精细的标准、更协同的机制、更智能的手段,让“后勤盾”更坚固、“安全网”更紧密,为矿山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护航远行。 (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