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绿皮”情思
文章字数:1,174
  在建瓯火车站,熟悉的上车广播再次响起。
  熙攘人群在催促声中涌向站台,这里,一列火车与一列高铁并肩而立。火车一侧,老人们手提布包、肩扛麻袋,脸上挂着淡淡微笑,享受着等待时光;而高铁那边,商务人士紧盯手表、频繁通话,年轻人则刷着手机,生怕错过消息,对他们而言,高铁是争分夺秒的通途,等待都似在消耗机遇。
  今日,我带着妻子、领着父母,拿着建瓯特产,准备乘火车回福州再转三明吃闰月饭。许久未归,我归心似箭。随着缓慢移动的人群,我们一家四口来到站台。
  还是那趟绿皮车,再次踏上,熟悉与亲近之感扑面而来。车厢墙壁有些泛黄,地面油漆星星点点脱落却干净,空位子很多,显得有些空旷。孩子们甚至能在车厢里嬉戏玩耍。
  父亲看着这场景,感慨万千。谁承想,这看似不起眼的绿皮车,当年是何等有名。那时,车厢里往往人满为患,能坐这趟车是种荣耀。
  汽笛声鸣响,车轮“哐啷”声由慢到快,伴着父亲的回忆,列车驶离车站,奔向远方。沿途风景依旧,山清水秀,历历在目。此刻,我觉得这趟车的硬座无比舒服,或许因它承载着我回家的殷切希望。车速渐慢,如耕了一天地的老黄牛,疲乏地拖着步伐归巢。
  车子在汽笛声中缓缓停靠,熟悉的站台,“三明欢迎您”几个醒目大字映入眼帘。莫名激动与亲切涌上心头,宛若投入亲人怀抱。若你是初次踏足三明站,看到这有些破败的景象,或许会觉得它只是普通小城,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三明的历史。
  三明站似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着闽北重工业的兴衰。父亲年轻时,来到三明上京矿务局当煤矿工人。父辈在此落脚扎根,我也把三明视为故乡,情感深厚。
  20世纪90年代,三明因浑厚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福建省为数不多通火车的地方。我有幸见证了三明通火车的历史,先是样子丑陋称为“怪物”的拉煤货车,不久后,绿皮客运列车出现,这在当时的三明如爆炸性新闻,男女老少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在那个物资匮乏、整体落后的年代,火车出现在小镇,如梦境一般。
  犹记得,我三岁那年,父亲领着我们一家老小坐绿皮车回南平。我站在火车旁,打量着这个庞然大物,折服感油然而生。这趟车最早往返于鹰潭和厦门之间,1955年鹰厦铁路修建从外洋车站引出南平支线,三明站上下车人数最多,火车未到站,站台上就已排起长龙。那时,车总是人满为患,厕所里有时都会挤几个人。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在火车站,这个当时前卫神圣的地方,许多人坐火车出行,只为体验一下坐火车的感觉。南来北往,坐火车成了倍儿有面子的事。
  每次坐上这趟绿皮车,我都倍感亲切,它像久别重逢的老友,像迎接孩子回家热泪盈眶的慈祥父亲,更像一部写满兴衰的历史传记。绿皮车或许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它已不适合飞速发展的社会,但它留给人们的情怀历久弥新,那里有我太多儿时的美好回忆。
  回家的路上,孩子让我讲绿皮火车的故事,我爽快应答。一家人朝着家的方向缓缓驶去…… (翁郑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