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渤海沿岸到东海之滨,福能物流公司作为一家大宗煤炭贸易商,肩负着把北方优质的煤炭源源不断输送入闽的重任。在这条跨越千里的能源保障大动脉上,活跃着一个个不计付出、不知疲倦的“接力”身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福能物流人”。
林智:上半夜1船,下半夜1船
9月22日23时40分,中秋节后的第一天,该公司驻外办员工林智在河北曹妃甸港码头一线,现场查验煤船监装进度,陪伴他的是天上的明月和一艘煤船,耳边持续回荡着装船机的轰鸣声。
“这艘船计划装煤4万吨,将运至连江可门港。正常一台装船机一个小时可以装3000吨左右,快的话十几个小时就可装完,前提是在不需要等排水、没有流程冲突、没清垛的情况下。驻外四年多,林智早已习惯这种“日夜不分、连续作战”的装船作息。确认曹妃甸港现场装船作业稳定后,林智又马不停蹄驱车赶往七八十公里外的京唐港。今天这两边靠船连着,这船煤要拉往莆田国投港,供应水泥企业用煤。”林智赶至京唐港时已过半夜。待“明盛海”航次煤船安全靠泊后,他用手机将画面定格在23日清晨4时43分。
翻看林智每天微信运动步数,基本都在两万步左右。五十岁年纪大了不锻练不行。”林智打趣道。而真正原因是疫情期间港口禁止外来车辆驶入,全靠徒步。
魏琳芳:舍小家,为驻港作业组大家
“妈妈,你怎么还不回来?我要你陪我玩。中秋节前夕,该公司驻港作业组魏琳芳与女儿视频通话。视频这头是魏琳芳在莆田国投码头坚守岗位,那头是只有三岁的女儿在泉州外婆家哭着找妈妈。
听到女儿的哭声,魏琳芳忍不住泪眼婆娑:乖女儿不哭了,要听外婆的话,妈妈过两天就回去陪你好不好?”魏琳芳家住泉州,原在泉州荣华上班,今年初抽调港口作业组,平时可以利用轮休时间回泉州陪女儿。这一次魏琳芳心里清楚,疫情当前什么时候能够回家看女儿她也没底,只是哄一哄女儿而已。这种为完成煤炭供应任务舍小家的现象,早已不是个例。
由于疫情态势还不容乐观,港口禁止食堂聚集用餐,目前驻港人员“一日三餐”没有着落。该公司第一时间为港口作业组购置炊具,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非当班时间,魏琳芳主动承担起买菜、煮饭、洗碗等职责,用心为作业组人员营造家的温暖氛围,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王晨:年纪最小,工作热情很高
“昨天到站的90柜集装箱,今天能送完。当前煤炭库存9000吨,厂日耗煤1200吨左右,可用7~8天,煤炭燃烧正常,窑炉喂料425t/h,窑温1400℃,窑况良好,熟料烧结质量高。这是疫情期间该公司驻顺昌炼石厂业务员王晨的每日简报,坐标定位——“北煤入闽”的终端。
自承接供应集团权属水泥企业烟煤任务以来,该公司除做到“优价优采”外,还安排业务员跟踪做好驻厂接货、煤炭燃烧使用等事宜。1996年出生的王晨是该公司最年轻的员工。小伙子不错,勤劳、肯吃苦,工作热情高,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作为王晨的“师傅”,业务部副经理吴涛说。这对60后与95后“老少组合”堪称服务水泥企业用煤的“黄金搭档”。
为给水泥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王晨和吴涛每天24小时驻厂轮班蹲守,了解水泥生产各环节,分析煤炭使用效能和不同煤种对水泥生产“出料率”的影响,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增值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
(朱志阳李瑞摄影报道)
图为魏琳芳(中)与同事在港口现场食堂聚集用餐,目前驻港人员“一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