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河南茵陈闽南的茶
文章字数:1,046
  入夏收到了家人寄过来的茵陈,近日又收到了武夷山朋友寄来的大红袍春茶。心里好不欢喜,同时联想起十几年来在闽南工作生活的经历与感受。
  家乡中原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大家都会到太行山、田埂滩地,去采挖茵陈。茵陈采回来,新鲜的则用来做素丸子吃,晾干后可以泡茶喝。茵陈是白蒿刚出土的幼苗,既小又少,不像荠菜、蒲公英、马齿苋等野菜有大的收获,常常半天才能采到一两斤。茵陈无论是鲜吃还是泡茶,都保留着一种特殊的药香。
  茵陈具有利胆、养肝的作用,是一种不错的中药。它不像其他野菜那样喜欢肥沃的田地,喜欢生长在贫瘠的坡地荒滩。正月刚刚转暖,万物复苏,茵陈冒出覆盖一层白色绒毛的尖芽,这时才有药效,适合采摘。所以,有“正月茵陈二月蒿”的说法,长大的茵陈就不能食用了。
  在故乡,每年正月我们都会呼朋唤友到荒坡、河滩,采挖茵陈。不奢求能找到多少茵陈,捎带着挖一些荠菜、蒲公英野菜,同时踏青,欣赏春色,呼吸一下山野新鲜空气,都让人很惬意。
  茵陈采摘回来,淘洗干净,加面粉、姜末、鸡蛋、花生碎和调料,搅拌成馅,用热油炸成焦黄的丸子。外焦里嫩,淡淡的中药味里也散发出清香。如果挖的多,就清洗干净,放阴凉的地方晾干,再用袋子密封起来,以后便可以随时取出来当茶喝。
  15年前,我从河南来到闽南沿海,饮食方面逐渐习惯了清淡、本味,特别是品味铁观音、大红袍,也成为生活的必需。但肠胃深处仍保留着对河南的面食、毛尖绿茶的怀念,也留恋着茵陈那种特殊的苦与甘。
  最初带来一包晾干的茵陈,打算水土不服时泡水喝,养肝清热。随着喜欢上铁观音、大红袍、白茶,便尝试着将茵陈与闽南的茶搭配在一起泡,免得喝起来只有茵陈单纯的苦味。却意外发现茵陈并没有掩盖茶香,搭配得当反而有一种调和与丰富的味道。茶香中一缕清苦的中药味,先苦后甘,铁观音茶的清香加上大红袍烘焙的浓醇,融合出一种五味俱全、满口生津的味道。心里琢磨,这是把河南与闽南的饮食文化糅合成了一体,彼此和谐共处,甘甜与共的味道啊。就这样,我慢慢地养成了一种喝茶时总要捏几棵河南的茵陈放壶底,再放闽南的茶叶一起泡一起品的习惯。
  在闽南15年中,我在事业上经历了风风雨雨、苦辣酸甜,但仍坚守着事业和家庭的责任心,坦然面对一切困难,也恰如生活里品味河南茵陈与闽南茶的甘苦与共的滋味。
  品味茵陈的甘苦、铁观音的清香、大红袍的醇厚、同时也品味人生起伏,领悟到河南人的坚韧和闽南人敢拼才能赢的精神。河南的茵陈、闽南的茶,品味出了家乡的味道、闽南的味道,更体味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味道。 (周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