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昂曲河畔的接力
一名福建援藏干部的三千五百公里精神跋涉
文章字数:1,543
  当飞机降落在邦达机场,踏上昌都土地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有三千五百米海拔带来的生理冲击,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召唤。从东南沿海到雪域高原,这三千五百公里的地理跨越,恰似一场跨越三十年的精神接力。带着周祖翼书记的殷殷嘱托,赵龙省长的深切叮咛,以及福建能源石化集团徐建平董事长的殷切吩咐、集团干部职工和家乡父老乡亲的诚挚祝福,我接过了“援藏”这沉甸甸的接力棒,成为了援藏干部中的一员,也成为这场跨越世代的对口援藏事业中的新跑者。
  初抵昌都的日子刻骨铭心。剧烈的高原反应如同无形的试金石——头痛欲裂如戴金箍,胃肠翻腾似浪打舟,失眠的长夜里只能数着自己急促的心跳,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与稀薄的空气抗争,这种“特殊”的体验让我永生难忘。刚到邦达机场时,昌都市委领导就为我们献上了雪白的哈达。在接待酒店,同志们搬来一箱箱手持式氧气瓶,叮嘱着三天以上不能洗澡,交待住所食堂做好清淡的福建菜肴,食堂藏族同胞为我们配置酥油茶、糌粑……渐渐地,我们开始适应昌都的水土,全然没有了独在他乡为异客的难过。上班第一天,新单位的同事们集体在大门列队,热情地迎接我们,并送上美好的祝愿。这一件件一桩桩事情,都让我们感受到来自“昌都”的热情和温暖,更感受到祖国各个民族同胞之间心灵上的契合,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昌都不仅是一部历史教科书,更是一个个千锤百炼锻造的精神丰碑。昂曲河与扎曲河温柔相拥,恰似汉藏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强巴林寺的诵经声里,回荡着信仰的虔诚与生命的豁达;茶马广场的石板路上,依稀可见当年商旅往来的繁华盛景;格萨尔王商场的现代气息中,仍保留着独特的文化韵味;而那座横跨时光的胜利桥,则默默诉说着昌都在西藏解放史上的特殊地位。醒目高耸的“祖国万岁”巨型鲜艳标语,凸显了万万藏族同胞跟党走,为国行的深厚精神情感。这些地理坐标串联起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面貌,更是一种精神的谱系——“老西藏精神”中“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坚韧,“十八军精神”里“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纪律,“西路军精神”中“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以及新时代援藏干部“朴朴实实做儿女,认认真真干工作”的诤诤誓言、擦亮“福建援藏”金字招牌的三十年闽援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与现实不断对话,而我的工作正是这对话的一部分。
  即使在这样艰难的适应期间内,援藏队临时党委的会议也并没有推迟,援藏工作队领导小组的工作也毫无停滞,全体援藏队员的动员部署如期进行。当我在胸闷气短中坚持完成援藏队第一份会议方案、当我在头晕目眩时依然认真审核援藏队第一次会议纪要、当我用了十五天才终于征服4600米海拔,并对驻村干部进行慰问时,我忽然懂得了福建能源石化集团职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特”精神如何在高原上获得了新的诠释。这不是简单的意志比拼,而是一代代建设者用生命刻写的精神密码。
  作为从事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援藏干部,我深知自己的工作不仅是制度建设和文件传达,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嫁接融合。当福建的“敢为人先、爱拼会赢”、“马上就办、特事特办”精神遇见西藏的“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传统,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在组织企业文化建设活动时,我刻意寻找两种文化的共鸣点;在修订投融资管理制度时,我充分考虑当地企业实际情况;在推进产品贸易工作时,我努力搭建两地优势互补的桥梁。
  站在前辈们三十年援藏成果的肩膀上,我们这一批“新昌都人”既感到无比光荣,又深知责任重大。“缺氧不缺精神”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每个清晨与高原反应抗争时的自我激励;“艰苦不怕吃苦”不只体现在宣传栏上,更蕴含在每一次深入矿区调研的脚步中,我收获的每一刻感动,也在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我正在与康盛矿业的同事们一起,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续写“再造一个康盛”的新篇章,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新援藏人的精神史诗。(阙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