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母爱如山
文章字数:1,101
  满头银发的母亲今年84岁高龄了。因早年过度劳作而留下的一身病痛,常年折磨着年迈的母亲,使她坐卧行走都十分困难。当我每次看望母亲时,眼中的泪水总会在刻意转头的瞬间被我迅速抹去。
  母亲生于闽北的一个偏远小山村,从小历经旧社会苦难,培养了母亲坚强和吃苦耐劳的品格。那时为养活子女,父亲远赴矿山谋生。家里的千斤重担,全压在母亲一人身上。正是靠着母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养活了四个孩子,渡过了最艰难的贫困时期。
  母亲有一颗永不屈服的心。60年代正是物资最为匮乏的时代,父母两人花了10多元钱,在祖屋买了一间房过日子,随着孩子增加、长大,一间房显然不够住人了。那时,同宗伯伯批来一块宅基地,邀请母亲一起盖房。起初,因贫困的经济现状,母亲再三婉拒伯伯的提议。后来,看到其他孩子都住上新房,母亲不想委屈孩子,最终咬牙答应了盖房。家乡的房屋都是土木结构,除了外墙夯土,内部都是用木头支撑、木板为壁。家中没有一件盖房材料,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要翻越往返20多里的山上。她独自一人翻山越岭、手拉肩扛,硬是将山上30多根直径20多公分杉木拉回村里,挑出作为梁柱的杉木,剩下的杉木又用板车拉到10里外的乡镇锯木厂锯成板块再拉回……虽然父亲时常寄回工资,但微薄的薪水除了支付盖房帮工吃食外,所剩无几。一个女人盖起了一套房,哪怕是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都是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正是因为盖房时的艰苦劳作,透支了母亲的身体,但也因此,我们有了一个可以挡风遮雨的家。
  母亲有一双坚强有力的臂膀。童年的记忆虽然已经变得模糊,但却始终牢牢印在我的脑海深处。80年代初期,国家实行分田到户改革,取消了公社制。父亲在矿山,孩子们也都还小,家中年龄最大的大哥当时也只有14岁,全家的强劳力说起来也只有母亲一个人。一家5口人当时分有4亩水田,1亩山田,种田的重担便全压在了母亲一人身上。加上当时的农村都种两季稻,于是每年一到7月“双抢季”时,母亲更是忙到深夜都无法休息。俗话说:“半大的孩子吃穷一家子”,更何况家中尚且还有4个年幼的孩子,那些薄田的产出根本不够养活一家人。于是母亲硬是想方设法,用双手在荒山上开出了一块地。她在开出的地里种上了近2亩的地瓜,每天凌晨、傍晚两个时段,母亲都要从河里挑水上山浇地,然后再下山下河,循环往复,一次往返就是500米的路程……朴实的母亲用坚强有力的臂膀撑起一个家,养活了全家。父亲在世时,总是说亏欠母亲的太多太多,这辈子都还不完。
  梦回儿时的小山村,我仿佛又看到母亲正背着年幼的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上。那是我的来处,是我最想念的,母亲那强有力的臂膀、挺立的背和身上温暖的气息。 (黄发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