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南京照相馆》其实是件需要勇气的事,我们都知道,那不只是电影,那是88年前真实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间惨剧。
影片将我们带回1938年的严冬,聚焦于一座小小的照相馆。15岁的学徒罗瑾冒死冲洗加印日军暴行照片,手书“耻”字将照片装订成册;爱国青年吴旋接力守护,终使这“京字第一号证据”成为审判战犯的铁证。影片的艺术力量,不仅在于重现那场惊心动魄的守护,更在于对“人”的深刻刻画——馆内汇聚着天南海北的普通人:讲着不同方言的老板、伙计、翻译、演员……他们并非天生的英雄,而是乱世中挣扎求生的凡人,带着人性的弱点与恐惧。正是这种来自四面八方的“普通”,构筑了那个年代最真实的民族群像,灾难面前,没有地域之分,只有血脉相连的共同体。这份超越个体的认同感,在危难时刻迸发出惊人的力量,驱使平凡的灵魂超越求生本能,以各自的方式共同完成了守护真相、传递希望的历史壮举。这份源于平凡的伟大,正是我们民族在绝境中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影片对“仁义礼智信”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侵略者用伪善的“朋友”之名、有限的“信用”和阴险的“借刀杀人”,扭曲玷污着中华文化的精髓。而真正的“仁义礼智信”是什么?是张纯如以生命捍卫真相的义,是大屠杀幸存者直面创伤揭露罪行的勇,是公祭日放飞和平鸽的仁,更是无数如罗瑾、吴旋、照相馆里那些普通人一样的“凡人”英雄,在至暗时刻坚守良知、传递希望的信与智!这份深植于中华文脉的道德力量,是任何暴力都无法摧毁的民族根基。
作为国企青年党员干部,这部影片让我在沉痛的历史回望中,更深刻地感受到肩上的重任。铭记历史,绝非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对抗遗忘,守护真相,汲取前行的力量。我们守护的,是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我们建设的,是先烈们用生命渴盼的和平与繁荣。走出影院,融入车水马龙、安居乐业的当下——这不正是对历史最有力的回答吗?这不正是影片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彩蛋”吗?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祥和,这份触手可及的日常美好,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以奋斗守护、持续书写的“今日之证”。
《南京照相馆》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亦是一记时代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守护历史记忆、传承民族精神,是每一位党员、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使命。在国企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我们更需汲取影片中于平凡中坚守大义的勇气、在危难中传递希望的智慧、对家国深沉的爱。将历史的悲愤化为履职尽责的动力,将今日的安宁视为继续奋斗的起点,以实干担当守护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因为,我们今日用心守护与建设的每一份美好、推动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历史最响亮的回答。 (史俊超)